第(2/3)页 可村里老叟这样说也就罢了。 你刘基不知道,当着堂堂大明皇帝的面吗? 你说这些,到底要干些什么? 马皇后皱眉的同时,心里却也知晓几分原因。 刘基是谁? 大名鼎鼎刘伯温是也。 世人都说前有诸葛亮,后有刘伯温,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称。 此人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首席军师,奠定大明王朝胜利的奠基者之一。 按理来说劳苦功高,在大明成立后应享受胜利果实,被万人敬仰。 可实际上呢? 大明朝初定天下,并于洪武三年纷争结束后,开始封赏群臣。 像徐达、李善长、常遇春、李文忠等人都受封国公爵位,世袭罔替。 像唐胜宗、陆仲亨、周德兴、耿炳文等人受封侯爵之位,依旧是世袭罔替。 一共封了三十六个开国功臣,其中六个国公、二十八个侯爵,两个伯爵。 偏偏赏了刘基刘伯温一个区区伯爵之位,也就是诚意伯,且没有世袭罔替的待遇。 也就是说他死在之后,后代就没了官身,但凭自己努力。 这说明什么? 说明老朱从大明创建伊始,就不是很待见刘伯温。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,追究起来也比较复杂。 但究其根本,还是刘伯温功绩不够,加入朱氏集团的时间不长,且善于占卜测天,没有立下什么实打实的汗马功劳。 若他和李善长、常遇春等人一般善政治军,你看封刘伯温一个伯爵,他干不干? 但尽管如此,洪武三年的封赏也如同一个响亮的耳光,令刘伯温颜面尽失。 后来,朱重八又令其掌管太史局,同时担任御史中丞的职位,更是一个又一个耳光不断扇在刘伯温的脸上。 太史局是干什么? 说白了就是钦天监,制定历法推测天象的地方。 尽管历朝历代都需要这么一个存在,但一直是打酱油般的职位。 御史中丞虽然有些实权,但也不过是三品官员,上面还有御史大夫压着。 可以说,堂堂立国功臣刘伯温,一张老脸是彻底丢光。 后来刘伯温在老家选墓地的事情上,被人告发其选了有帝王风水的墓穴,更令老朱不喜到了极点。 你一个小小的伯爵,选什么帝王风水? 所以刘伯温在洪武一朝的地位是日渐势微,几乎快成了人嫌狗憎的境遇。 在洪武四年,也就是刚刚大赏群臣的第二年,就找了个借口将刘伯温撵回了老家。 前两年,听说刘基擅选王陵的事,朱元璋大发雷霆又将其召了回来,命其呆在京都。 只是…… 马皇后终究叹了口气。 “都说人老糊涂!皇上,诚意伯毕竟也六十有五,看着满朝新锐,自然要生出感慨之意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