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3章 参政的第一步-《古代科举日常》
第(2/3)页
这也是《种田记》价值极高,受这么多人追捧的原因之所在。
“多谢公主提醒,这可是一份大财啊。”一个老臣乐呵呵地笑道。
敬佩之余,大家的目光不自觉地往齐伯昆身上瞧。
“可不是。某承公主大情了。”其他人也附和。
他乐呵呵地站出来,对赵晤拱手道:“锦宁向来是个悲悯天下的孩子,从她写《种田记》,把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无私传扬出去,就可见其心怀。对她这种无私胸襟,老臣唯有佩服景仰。”
现在这么一接触,大家是真真正正地从心底里认同她并接纳了她。
杜锦宁现在问都不问,直接把这么大一笔利益让出去,也不知齐伯昆会不会心生芥蒂。
齐伯昆对大家的想法心知肚明。
在他们的认知里,女人嫁进了夫家,那么她的一切都是夫家的。
如果一上来杜锦宁就说这话,或许大家对于她这点人情还不屑一顾,甚至还以为杜锦宁是巴结讨好他们。可解决了前面的防伪、犯罪问题,杜锦宁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;后面稻种一事又让大家对于她的人品持肯定和敬佩态度,她现在再卖人情给大家,向大家示好,老臣们心里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。
他终于明白为什么齐伯昆宁愿让齐家和齐慕远被人嚼舌根子,也要不顾一切地将杜锦宁娶进门的原因了。
他这么一说,大家都想起来了,杜锦宁在《种田记》里,还真把所有种植上的经验都传授了出来,毫无保留。这在把任何技术都像传家宝似的藏起来、敝帚自珍的古代,是极为少见的。可见杜锦宁无私的人品、宽阔的胸襟。
整个大宋长江以南都一年两季种植稻谷,可以想见一年需要多少稻种,这一项买卖收益有多大。杜锦宁却想都不想,张嘴就把利润让了出来,这份魄力,即便是他们这些大男人,都自愧不如。
洪华忠心里五味杂陈。
现在杜锦宁表示无偿长期为国家培育稻种,要求只是将赚取的钱财用作农业水利上,这是为整个国家着想,她自己不占一点利益,还要长期付出,倒让这些老臣对她起了敬佩之心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