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百花齐放香满园-《材料为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样改进过后的设计,工厂建设成本的确可以大幅降低,总成本可能只有现在这个的三分之二,甚至更低。可说实话,郭逸铭并不看好这样的做法。

    成本是低了,可成本降低牺牲的是什么?

    不谈对环境的污染、对工人身体的损伤,这些高高在上的人道主义,单是硅晶元制备的成功率,制备完成硅晶元的良品率,就会大幅降低!全世界电子行业研究生产机构,辛辛苦苦做许多工作,投入海量资金,不就是为了提高这两个指标?

    要不然那些资本家花那么大本钱,是吃饱了撑的?

    一个劲地抠技术,什么热屏、什么隔热耐腐涂液讨论得热火朝天,可就没想一想,他们通过这两项技术改进争取来的许多优势,正被他们所忽略的洁净厂房给抵消。也许大批量制备是具备条件了,但硅晶元的质量,却并不会出现显著提升,说不定还会出现倒退。

    郭逸铭曾多次跟他们争论,但都没有说服他们,现在他也不想说了,反正说了也没人听。他远远地站到工棚边缘,就是不想再就这些细节和他们争吵。

    “怎么?心情不好?”身后脚步淅嗦,董老走到他身边,也望着外面连绵的雨势,淡淡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没什么,总觉得好多事,似乎不是我想象的那样,有些郁闷。”郭逸铭吐出一口郁气,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愤懑。

    “呵呵!我看啊,是你太追求完美了……”董老呵呵笑道。

    “我没有!我只是……”郭逸铭试图插话。

    “你先别急,听我把话说完。”董老声音不大,但却很有气势,“你以为你的那些设计,我们就看不出好来?你要是这样想,那就真是把我们这些人看扁了。照你的设计,在这样洁净的条件下,搞出来的单晶棒品质肯定好得出奇。可你算过没有,这样一个厂房,投资几百万,产量有多大?”

    “制备车间设计是五十台单晶炉,三天一炉,半天维护清洗,一月可以开八炉。这是三英寸炉,单晶棒直径75毫米,长六十毫米,重六公斤。”相关数据在郭逸铭心中已经推算过无数次,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。

    “也就是说,月产能是2.4吨,年产30吨。是啊,比起我们以前的产量来说,这简直是跨越式进步。但你知不知道,国家每年的单晶硅需求量是多少?”

    “多少?”

    “呵呵,你想知道?”他看郭逸铭点点头,却做了一个鬼脸,“可我却不能对你说,这是国家机密!”董老作弄了他,像个小孩子似地笑了起来,随即又深深地叹了口气,“这样的厂我们用不起啊!你对我们改进过的图纸不屑一顾,可你要知道,经过这样改进以后,我们却可以花只有一半、或者更少的钱,建更多的单晶硅生产厂。也许品质要稍低一些,但用于民用电器足够了,这才是国家需求的大头。我们搞应用研究的,可不是好高骛远的部门,能够切实满足国民经济需求,才是我们第一考虑的对象,你明白吗?”

    郭逸铭默然,他能听出董老对他很有好感,才会有这番谆谆教导。

    “可是缺乏高品质单晶硅,国防军事上的需求……”

    “哈哈,这就不用你多费心了。你的东西要是好,我们自然会全部吃下。如果车间运行良好,我们未来也许也会建那么一两个专用工厂,不过却不会大规模建设。国家底子薄,拼不起啊!所以国家才会搞改革开放,才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,让像你们这样的公司从我们的兜里赚钱,这都是没办法啊!这也是我们国内这些搞科研的同志,最为痛心的地方,我们有负国家人民的重托啊!”董老说到最后,轻松的语气变得格外沉重。

    郭逸铭很能体会老人的心情,他以前就是一个科研工作者,屡屡听到国外技术领先,自己只能在后追赶,同样有着这样耻辱和痛心相互混杂的心情。
    第(2/3)页